文章詳情
重量分析基本操作
日期:2025-02-06 12:52
瀏覽次數(shù):5882
摘要:
重量分析基本操作
重量分析中,試樣的干燥、稱取和溶解與其他分析方法相同,不再敘述,但通常稱樣量是使形成結(jié)晶形沉淀的量不超過0.5g,膠狀沉淀不超過0.2g來進(jìn)行估算的。
應(yīng)根據(jù)沉淀的不同性質(zhì)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。
形成晶形沉淀一般是在熱的、較稀的溶液中進(jìn)行,沉淀劑用滴管家入。操作時,左手拿滴管滴加沉淀劑溶液;滴管口需接近液面以防溶液濺出;滴加速度要慢,接近沉淀完全時可以稍快。與此同時,右手持玻璃棒充分?jǐn)嚢?,且不要碰到燒杯的壁或底。充分?jǐn)嚢璧哪康氖欠乐钩恋韯┚植窟^濃而形成的沉淀太細(xì),太細(xì)的沉淀容易吸附雜質(zhì)而難以洗滌。
要檢查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:靜置,待沉淀完全后,于上層清液液面加入少量沉淀劑,觀察是否出現(xiàn)渾濁。沉淀完全后,蓋上表面皿,放置過夜或在水浴上加熱1h左右,使沉淀陳化。
形成非晶形沉淀時,宜用較濃的沉淀劑,加入沉淀劑的速度和攪拌的速度都可以快些,沉淀完全后用適量熱試劑水稀釋,不必放置陳化。
2 沉淀的過濾和洗滌
需要灼燒的沉淀,要用定量(無灰)濾紙過濾;而對于過濾后只要烘干就可進(jìn)行稱量的沉淀,則可用微孔玻璃濾堝過濾。
2.1 用濾紙過濾
(1) 濾紙的選擇
國產(chǎn)濾紙有三種,即快速型、中速型和慢速型,要根據(jù)沉淀的量和沉淀的性質(zhì)選用合適的濾紙,定量濾紙的規(guī)格見表3-4。
表3-4 定量濾紙的規(guī)格
類別和標(biāo)志 | 快速(白條) | 中速(藍(lán)條) | 慢速(紅條) |
每平方米的質(zhì)量 g | 75 | 75 | 80 |
孔度 | 大 | 中 | 小 |
ω水份 % ≤ | 7 | 7 | 7 |
ω灰份 % ≤ | 0.01 | 0.01 | 0.01 |
應(yīng)用示例 | 氫氧化鐵 | 碳酸鋅 | 硫酸鋇 |
(2) 漏斗的準(zhǔn)備
應(yīng)選用錐體角度為60o,頸長一般為15cm~20cm的漏斗,頸的內(nèi)徑以3mm~5mm為宜。
所用濾紙選定后,先將手洗凈擦干,將濾紙輕輕地對折后再對折。為保證濾紙與漏斗密合,**次對折時暫不壓緊(圖3-14),可改變?yōu)V紙折疊的角度,直到與漏斗密合為止(這時可把濾紙壓緊,但不要用手指在濾紙上抹,以免濾紙破裂)。為了使濾紙的三層那邊能緊貼漏斗,常把這三層的外面兩層撕去一角(撕下來的紙角保存起來,以備需要時擦拭沾在燒杯口外或漏斗壁上少量殘留的沉淀用),用手指按住濾紙中三層的一邊,以少量的水潤濕濾紙,使它緊貼在漏斗壁上,輕壓濾紙,趕走氣泡(切物上下搓揉)加水至濾紙邊緣,使之形成水柱(即漏斗頸中水充滿)。若不能形成完整的水柱,可一邊用手指賭住漏斗的下口,一邊稍掀起三層那一邊的濾紙,用洗瓶在濾紙和漏斗之間加水,使漏斗頸和錐體的大部分被水充滿,然后一邊輕輕按下掀起的濾紙,一邊斷續(xù)放開堵在出口處的手指,即可形成水柱。將這準(zhǔn)備好的漏斗放在漏斗架上,蓋上表面皿,下接一清潔燒杯,燒杯的內(nèi)壁與漏斗出口尖處接觸,收集濾液的燒杯也用表面皿蓋好,然后開始過濾。
圖3-14 濾紙的折疊和安放
(3) 過濾和洗滌操作
一般采用傾注法進(jìn)行過濾,具體操縱粉三步:
**步:在漏斗上方將玻璃棒從燒杯中慢慢取出并直立于漏斗中,下端對著三層濾紙的那一邊約2/3濾紙高處,盡可能靠近濾紙,但不要碰到濾紙(圖3-15a),將上層清液沿著玻璃棒傾入漏斗,漏斗中的液面不得高于濾紙的2/3高度。用約15ml洗滌液吹洗玻璃棒和杯壁并進(jìn)行攪拌,澄清后再按上法濾出清液。當(dāng)傾注暫停時,要小心地把燒杯扶正,玻璃棒不離杯嘴(圖3-15b),到*后一滴流完后,立即將玻璃棒收回直接放入燒杯中(圖3-15c)此時玻璃棒不要靠在燒杯嘴處,因為此處可能沾有少量的沉淀。然后將燒杯從漏斗上移開。如此反復(fù)用洗滌液洗2~3次,使粘附在杯壁的沉淀洗下,并將杯中的沉淀進(jìn)行初步的洗滌。
**步:將沉淀轉(zhuǎn)移到濾紙上。為此用少量洗滌液沖洗杯壁和玻璃棒上的沉淀,再把沉淀攪起,將懸浮液小心地轉(zhuǎn)移到濾紙上,每次加入的懸浮液不得超過濾紙錐體高度的2/3。如此反復(fù)進(jìn)行幾次,盡可能地將沉淀轉(zhuǎn)移到濾紙上。燒杯中殘留的少量沉淀,則可按圖3-16所示的方法轉(zhuǎn)移。
(a)玻璃棒垂直緊靠燒杯嘴, (b)慢慢扶正燒杯,但杯 (c)玻璃棒遠(yuǎn)離燒杯嘴擱放
下端對著濾紙三層的一邊,但 嘴仍與玻璃棒貼緊,接住
不能碰到濾紙 *后一滴溶液
圖3-15 過濾
圖3-16 殘留沉淀的轉(zhuǎn)移 圖3-17 玻帚和沉淀的洗滌
第三步:洗滌燒杯和洗滌沉淀。粘附在燒杯壁上和玻璃棒上的沉淀,可用玻帚(圖3-17)自上而下刷至杯底,再轉(zhuǎn)移到濾紙上。也可用撕下的濾紙角擦凈玻棒和燒杯的內(nèi)壁,將擦過的濾紙角放在漏斗的沉淀里,*后在濾紙上將沉淀洗至無雜質(zhì)。洗滌沉淀時應(yīng)先使洗瓶出口管充滿液體,然后用細(xì)小的洗滌液流緩慢地從濾紙上部沿漏斗壁螺旋向下沖洗,絕不可驟然澆在沉淀上。待上一次洗滌液流完后,再進(jìn)行下一次洗滌。在濾紙上洗滌沉淀的目的主要是洗去雜質(zhì),并將粘附在濾紙上部的沉淀沖洗至下部。
為了檢查沉淀是否洗凈,先用洗瓶將漏斗頸下端外壁洗凈,用小試管或表面皿收集濾液少許,用適當(dāng)?shù)姆椒ǎɡ缬?span>AgNO3檢查是否有Cl-)進(jìn)行檢驗。
過濾和洗滌沉淀的操作必須不間斷的一氣呵成。否則,擱置較久的沉淀干涸后,幾乎無法將其洗凈。
2.2 用微孔玻璃過濾器過濾
微孔玻璃過濾器分濾堝形和漏斗形兩種類型(圖3-18a、b),前者稱玻璃濾堝,后者稱砂芯漏斗,這兩種玻璃濾器雖然形狀不同,但其底部濾片皆是用玻璃砂在600℃左右燒結(jié)制成的多孔濾板。根據(jù)濾板平均孔徑分級,GB/T11415-89將微孔玻璃過濾器分成8種規(guī)格(表3-5)。
(a) (b) (c)
圖3-18 玻璃過濾器與吸濾瓶
表3-5 玻璃過濾器的牌號和分級
牌號 | 平均孔徑分級 μm | 與G牌號比較 (舊牌號) | |
≥ | ≤ | ||
P1.6 | — | 1.6 | 相當(dāng)G6 |
P4 | 1.6 | 4 | 相當(dāng)G5 |
P10 | 4 | 10 | 相當(dāng)G4A |
P16 | 10 | 16 | 相當(dāng)G4 |
P40 | 16 | 40 | 相當(dāng)G3 |
P100 | 40 | 100 | 包含G2、G1和G1A |
P160 | 100 | 160 | 等同G0 |
P250 | 160 | 250 | 等同G00 |
化學(xué)分析中常用G3、G4、P40、P16號濾器。
玻璃濾器一般可用稀鹽酸洗滌。用自來水沖洗后再用純水蕩洗,并在吸濾瓶上抽洗干凈,抽洗干凈的濾堝不能用手直接接觸,可用潔凈的軟紙襯墊著拿取,將其放在潔凈的燒杯中,同稱量瓶的準(zhǔn)備一樣,蓋上表面皿,置于烘箱中在烘沉淀的溫度下烘干,直至恒重(連續(xù)兩次稱量之差不超過沉淀質(zhì)量的千分之一)。
玻璃濾器不能用來過濾不易溶解的沉淀(如二氧化硅等),否則沉淀將無法清洗;也不宜用來過濾漿狀沉淀,因為它會堵塞燒結(jié)玻璃的細(xì)孔。
不能用來過濾堿性強(qiáng)的溶液,不能用堿液清洗濾器。
濾器用過或,先盡量倒出其中沉淀,再用適當(dāng)?shù)那逑磩┣逑矗▍⒁姳?span>3-6),不能用去污粉洗滌,也不要用堅硬的物體擦劃濾板。
表3-6 玻璃過濾器常用清洗劑
沉淀物 | 清洗劑 |
油脂等各種有機(jī)物 | 先用四氯化碳等適當(dāng)?shù)挠袡C(jī)溶劑洗滌,繼用鉻酸洗液洗 |
氧化亞銅、鐵斑 | 含KClO4的熱濃鹽酸 |
汞渣 | 熱濃HNO3 |
氯化銀 | 氨水或NaS2O4溶液 |
鋁質(zhì)、硅質(zhì)殘渣 | 先用HF,繼用濃H2SO4洗滌,隨即用純水反復(fù)漂洗幾次 |
二氧化錳 | HNO3-H2O2 |
玻璃濾器配合吸濾瓶使用(圖3-18c),過濾時先開水泵,接上橡皮管,倒入過濾溶液。過濾完畢,應(yīng)先拔下橡皮管,關(guān)水泵。否則由于瓶內(nèi)負(fù)壓,會使自來水倒吸入瓶。
3.1 干燥器的準(zhǔn)備和使用
干燥器如圖3-19所示。干燥劑裝到下室的一半即可,裝干燥劑時,可用一張稍大的紙
圖3-19 干燥器
折成喇叭形,放入干燥器底,從中倒入干燥劑。常用干燥劑見表3-7。
表3-7 常用干燥劑
干燥劑 | 25℃時,干燥后的空氣中殘留的水份 mg/L | 再生方法 |
CaCl2(無水) | 0.14~0.25 | 烘干 |
CaO | 3×10-3 | 烘干 |
NaOH(熔融) | 0.16 | 熔融 |
MgO | 8×10-3 | 再生困難 |
CaSO4(無水) | 5×10-3 | 于230℃~250℃加熱 |
H2SO4(95%~100%) | 3×10-3~0.30 | 蒸發(fā)濃縮 |
Mg(ClO4)2(無水) | 5×10-4 | 減壓下,于220℃加熱 |
P2O5 | <2.5×10-5 | 不能再生 |
硅膠 | ~1×10-3 | 于110℃烘干 |
干燥器的沿口和蓋沿均為磨砂平面,用時涂敷一層凡士林以增加其密封性。開啟和移動干燥器時應(yīng)特別小心,應(yīng)按圖3-20操作。
圖3-20 干燥器的開啟、關(guān)閉和移動
3.2 坩堝的準(zhǔn)備
坩堝是用來進(jìn)行高溫灼燒的器皿。如圖3-21a。重量分析中常用30ml的瓷坩堝灼燒沉淀。為了便于識別坩堝,可用CoCl2或FeCl3在干燥的坩堝上編號,烘干灼燒后,即可留下不褪色的字跡。
坩堝鉗(圖3-21b)是用來夾持熱的坩堝和坩堝蓋。
(a) (b)
圖3-21 坩堝和坩堝鉗
坩堝在使用前需灼燒至恒重,即兩次稱量相差0.2mg以下。方法是可將編好號,烘干的瓷坩堝,用長坩堝鉗漸漸移入800℃~850℃馬弗爐中(坩堝直立并蓋上坩堝蓋,但留有空隙),空坩堝**次灼燒15min~30min后,移至馬弗爐口上稍冷,用熱坩堝鉗移入干燥器內(nèi)冷卻45min~50 min,然后稱量。**次再灼燒15min,冷卻,稱量(每次冷卻時間要相同),直至恒重。將恒重的坩堝放在干燥器中備用。
3.3 沉淀的包裹
晶形沉淀一般體積較小,可按圖3-22所示的方法包裹。*后將卷成小卷的濾紙放入已恒重的坩堝中,包裹層數(shù)較多的一面朝上,以便于炭化和灰化。
圖3-22 沉淀的包裹
對于膠狀沉淀,由于體積一般較大,不宜采用上述包裹方法,而是用玻棒從濾紙三層的部分將其挑起,然后用玻棒將濾紙向中間折疊,將三層部分的濾紙折在*外面,包成錐形濾紙包。用玻棒輕輕按住濾紙包,旋轉(zhuǎn)漏斗頸,慢慢將濾紙包從漏斗的錐底移至上沿,這樣可擦下粘附在漏斗上的沉淀,將濾紙包移至恒重的坩堝中,尖頭草上,再仔細(xì)檢查燒杯嘴和漏斗內(nèi)是否殘留沉淀,如有沉淀,可用準(zhǔn)備漏斗時撕下的濾紙再擦拭,一并放入坩堝內(nèi)。此法也可用于包裹晶形沉淀。
3.4 沉淀的烘干、灼燒和恒重
如圖3-23所示,用煤氣燈小心加熱坩堝蓋,這時熱空氣流反射到坩堝內(nèi)部,使濾紙和沉淀烘干,并利于濾紙的炭化。要防止溫度升得太快,坩堝中氧不足致使濾紙變成整塊的炭,如果生成大塊炭,則使濾紙完全炭化非常困難。在炭化時不能讓濾紙著火,否則會將一些微粒揚出。萬一著火,應(yīng)立即將坩堝蓋蓋好,同時移去火源使其滅火,不可用嘴吹滅。
(a) (c) (b)
圖3-23 坩堝(沉淀)的烘干和灼燒
濾紙烘干,部分炭化后,將燈放在坩堝下(圖3-23c),先用小火使濾紙大部分炭化,再逐漸加大火焰把炭完全燒成灰。炭粒完全消失后,可改用噴燈在一定的溫度下灼燒沉淀片刻,如BaSO4沉淀,一般**次灼燒30min,按空坩堝冷卻方法冷卻、稱重,然后進(jìn)行**次灼燒(只需15min),稱重,至恒重。
使用馬弗爐灼燒沉淀時,沉淀和濾紙的干燥、炭化和灰化過程,應(yīng)事先在煤氣燈上或電爐上進(jìn)行,灰化后將坩堝移入適當(dāng)溫度的馬弗爐中。在與灼燒空坩堝時相同溫度下,**次灼燒40 min~45 min,**次灼燒20 min,冷卻,稱量條件同空坩堝。
還需指出的是,干燥器內(nèi)并非**干燥,這是因為各種干燥劑均具有一定的蒸氣壓。灼燒后的坩堝或沉淀若在干燥器內(nèi)放置過久,則由于吸收了干燥器空氣中的水分而使重量略有增加,因此應(yīng)嚴(yán)格控制坩堝在干燥器內(nèi)的冷卻時間。
采用玻璃濾器過濾的沉淀只需在較低溫度甚至室溫下干燥。若使用烘箱烘干沉淀,則應(yīng)注意烘箱溫度的控制,一般保持在指定溫度上下5℃范圍內(nèi)??折釄搴脱b有沉淀的坩堝必須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烘干和稱量。